生科院“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”示范公开课系列(四)
5月16日下午,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秦红益在敏学楼220教室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专业示范课。作为生科院“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”第四场示范课《环境监测》,教师代表共同观摩学习了此次教学活动。
本次示范课以“固体废物监测”为主题,秦老师系统讲解了相关法律定义和分类体系、重点剖析了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及其国家标准标识要求。课堂上,秦老师首先展示了由AI绘制的“一次特殊的生态环境执法经历”图片,生动呈现了固体废物污染的视觉冲击力,随后,他分享了在丹阳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局兼职实习时的亲身经历:“在一次紧急执法行动中,我们跟随执法大队队长紧急赶赴现场,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违规处理明显具有污染物质的废油漆桶。” 秦老师结合案例,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我国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的相关规定,以及此类违法行为将面临的法律责任和高额罚款,通过这个真实案例,引入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。
在监测技术环节,秦老师详细介绍了样品采集规范与制备要点,并现场演示了如何确保样品符合上机检测标准。课程特别设置了危险废物专题,通过消化道半数致死剂量、白兔皮肤实验等典型案例,生动阐释了急性毒性、易燃性等危险特性的科学鉴别方法。在讲解危险废物分类时,秦老师抛出问题,如“毒性是如何进入人体”“你们身边有哪些属于危险废物?”同学们踊跃回答:“过期药品”“过期试剂”“废旧电池”“废弃氢气瓶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,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。
课后研讨环节中,观摩老师认为秦老师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点。这种将自身实践案例与AI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,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,更提升了教学效果。课程展现了专业教学与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范例。通过对定义中个别术语有意识的重音强调,能够加深同学们对定义的印象和理解。在课堂互动方面,通过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问答,层层递进升级难度,部分重要名词也在黑板上板书,便于学生课堂笔记强调记忆。观摩教师表示,这种教学模式为他们今后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。